建立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对湖南自贸区提出的目标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等要求,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依据《方案》目标,结合人和人国际团队的市场服务经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湖南自贸区的制度建设及创新思路。
一、寻求制度创新的建设思想和方向
依据湖南省自身的地理、经济及文化特点,借鉴国内已有自贸区的制度,对标国际先进的规则和思路,探寻更贴近自身自贸区发展的措施、方式及寻求更多的改革自主权。因此,对制度创新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对本土现有政策的重新审视和完善,补充与自贸区相关的政策及体制配套,便于现有机构和法人团队对本土现有政策有更加灵活及深刻的认识、运用;二是深化推动现有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增加对机会性、创新性经济贸易活动的认可和支持;三是借鉴国内外自贸区的现有模式,从制度层面接纳更加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商品服务及交易模式;四是灵活结合大数据及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对自贸区内活动提供更优质的数字化便利及更高效、精准的处理流程;五是发挥已有保税区、空港、陆港等模块的成果,从联动自贸区及各港区建设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改革。
二、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的要求
湖南自贸区应当坚持先行先试,长沙片区力争走在前头。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长沙为重点和先行区域,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部省份、符合一二线城市及具有当地典型产业特点的自贸区制度建设路子,而后推广至岳阳片区及郴州片区。
首先,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总体目标不能变,但实现手段可灵活运用。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基于自身特点为各类主体和产业大胆配置政府资源。
其次,要求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来规范和弥补市场经济的不可控性和风险性,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指引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只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独特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灵活运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经济工具,合理把握市场自由发展与政府管控的平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建设自贸区的制度,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内建设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自贸区。在自贸区的制度建设中,我们应当始终牢记制度的合法性、适用性、灵活性,重在对现有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宣贯和运用,自贸区的制度建设不能游离在法律体系之外。
三、有针对性的发挥中部省份过渡优势
为了更加贴近实际经济、产业情况,笔者建议湖南自贸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发挥自身优势的制度建设。
一是在政府监管体系和办法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清单管理制度,出台鼓励清单和负面清单。结合自身特色产业,分析其他自贸区现有负面清单,提高清单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加快自贸区准入政策的出台和管理,并对准入后的发展过程进行可持续性的监管和优化,提高自贸区发展的可控性和协调性。
二是自贸区特色制度的目标应当致力于提升省内的经济协调能力,依据三个片区的发展战略规划来制定自贸区制度。例如,建立第三产业开放目录,对产业进一步细分,加快升级传统第三产业和打造针对中部过渡省份的新型第三产业,探索高端服务业与粗放型服务业的有机结合,逐渐改变中部省份产品和经济结构单一的劣势,提高省内经济的整体协调性和抗压能力,以制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三是做好承接沿海及西部产业经济转移承接方面的制度准备,为连接东西部融合经济发展发挥湖南自贸区应有的作用。例如,有针对性地制定物流、高铁货运等方面的准入、扶持政策,就能够很直接地发挥上述作用,并且也有利于提升省内现有的调控及流通能力。再比如,完善水路、海关等配套制度,也有利于湖南作为中部省份、为融合东西部经济发展发挥更广阔的作用。
四、有针对性的重点产业集群政策
基于《方案》的中心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对以下产业方向进行深化制度改革。
一是重工业(制造业)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培养的政策:湖南的机械制造业一直是一张名片,制造业产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上下游产品及连带服务较多,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产业链集群进行打造。尽快出台配合度较高、执行模式较好的政策,可以为现有制造业带来更低成本的零部件、辅助加工、物流等,更可以吸引制造业对应的相关产品企业,扩大制造业市场,提高制造行业整体供求环境,打造湖南省内制造业内循环集群。
二是文化产业,特别是互联网文创产业集群政策:基于湖南文化市场的厚实基础,适于引进更多的互联网文创产业形成气候群,出台相关版权引进、版权出口、知识产权质押和融资、商标品牌保护等相关政策是关键,也是必经的一环。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可以为湖南自贸区带来持续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三是深度探寻粤港澳服务业集群:针对粤港澳大区的服务,在湖南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如何更加精准地提供特色服务、高效服务,是在当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不仅是湖南自贸区的要求,也是湖南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自贸区政策的制定应当是在仔细研究粤港澳相关产业及政策的需求之后,作出“贴身定制”的服务业政策,且提供的“湖南服务”也需是具有产业性优势的服务。首先,要解决人员流动问题。例如,制定详细的港澳及外籍人员在湘工作准入及管理制度、出台相关便利政策;出台三地重要法律证照、文件、学历等互认、衔接使用的制度。其次,提高引进资金及资金进出的便利性。例如,结合配套的自贸区税收政策,出台港澳本地企业资金来往的便利规则。最后,建立吸引周边区域的经贸主体在自贸区落地的政策。可以设置包括资金出入境的账户规则、电子商务企业跨境交易的资金及货物往来便利规则等等。
五、完善国际投资走廊政策
坚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是当前世界经济迈入新一轮全球化发展时期,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及世界经济秩序都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湖南自贸区要在中部自贸区中打出亮眼的好牌和制定具有更加有竞争力的制度,就必须坚持与国际通行的规则接轨,打造适合于国内外市场经济主体、产业、产品、服务的自贸区模式。
湖南自贸区基于自身中部省份情况和产业特点,可以考虑将配适国际通行规则放在发展基本自贸区功能实现后的第二步,将现有优势与国际相关产业规则发展方向进行匹配,打造与沿海自贸区、自贸港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最终夯实基础,为湖南直接面向世界走出去、引进来探索可行性的经验和办法。
六、中非经贸深度合作特色政策
可以借助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的契机,针对非洲经贸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政策及制度的深挖:
一是农业产业的政策制度:制定准入制度和配套政策,支持包括国内农业品种,特别是杂交及转基因品种的推广种植,粮食回购;非洲良品的引进培育,成果转化及返回非洲;非洲优良农副产品的引进及向全国推广。
二是非洲法律服务市场政策制度:制定准入制度和配套衡策,支持自贸区内法律服务机构、咨询机构等对非洲地区提供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等,并重点实施中非法律培训,助推相关经济贸易合作。
三是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度:制定准入制度和配套政策,利用湖南文创产业优势,支持中国文化向非洲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