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股权转让”问题
发布日期:2023-02-09  来源:湖南律师网  浏览次数:3328

  摘要 目前,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股权转让”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尚未形成统一认定。本文以案例形式导入“股权转让”有关争议焦点,针对不同焦点从法理角度予以分析,并结合当下法院对类似焦点的不同认定,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出资人不享有以出资款为基础的财产性权益;第二,“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第三,出资人仅要求法院对其出资身份及其出资份额进行确认时,不仅缺少法律依据,也无法律意义。

关键词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出资转让;出资份额;财产性权益

  一、案例导入

  2018年9月1日,某区政府(甲方)与某培训学校(乙方)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该协议约定:甲乙双方联合创办XX学校,乙方提供必需的学校建设资金。2018年11月15日,乙方法定代表人杨某某、赵某等三人共同签订《合伙出资创办XX学校协议》,约定共同出资筹办该学校。后该学校在当地民政局办理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手续。

  2020年2月1日,该学校召开股东会,形成股东会决议,所有股东同意将各自持有学校经营权共计作价1000万元转给刘某。随后,双方签订了《XX学校股权转让协议》并办理了交接手续。刘某在对该学校进行管理经营后,一直未能办理举办者变更登记。2019年10月11日,民政局向该学校下发通知,要求学校办理注销手续。随后,刘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一)杨某某等人在对该学校进行出资后,是否享有相应的财产性权益;(二)刘某与杨某某等人签订的《XX学校股权转让协议》是否合法有效;(三)刘某能否要求法院确认其出资人身份及相应出资份额。

  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出资人的财产性权益分析

  (一)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法律概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九条之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同时,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即学校一旦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该学校便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属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出资人的财产性权益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出资人财产性权益作出了不同规定。首先,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条之规定,民办学校自身具有法人资格。其次,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九条第二款可知,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剩余财产,可依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处理。营利性民办学校属于营利性法人,其具有公司制的形式特征,实行公司产权制。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出资人依其股东身份享有经营收益的分配权。但依据《民法典》第八十七条之规定,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作为非营利法人,其取得的收入只能全部用于学校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非营利性事业,不得用于分配。与营利性民办学校相比,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出资人不具有股东地位。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公益性”特性既决定了该学校的财产属性为社会公益性资产,也决定了出资人的出资款性质,即一经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出资人便不再享有对其出资款的任何财产性权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出资人不享有以出资款为基础的财产性权益。在上述案例中,出资人杨某某等人在对该非营利性学校进行出资后,不能以其出资人身份主张享有相应的财产性权益。但在司法实践中,出资人可以依法申请成为举办人或通过加入理事会等方式,对该学校的具体事项进行表决、提出意见,从而在实际上达到对其出资款进行监督与管理之目的。

  三、“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认定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一经登记,出资人便丧失了对该资产的财产性权益,故出资人仅拥有对该学校进行出资的事实以及相应的出资份额,并非像营利性民办学校一样具有属于公司法意义上的股东以及拥有相应的股权。实践中,“股权转让”协议的表述属于文本瑕疵,但不因而影响该转让协议的效力。

  针对“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我国法律法规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司法实践中,该类协议效力的判断是法院审理的关键,法院对相关案件裁判必然围绕“股权转让”协议效力展开。

  (一)“股权转让”协议有效的认定

  笔者在对“股权转让”协议有效的案例进行检索后,总结发现法院认定协议有效的主要依据为:第一,《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四条属管理性强制性规定,而非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第二,该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也未违背公序良俗。例如(2021)陕民申1086号、(2017)粤民申4717号案。

  (二)“股权转让”协议无效的认定

  笔者在对“股权转让”协议无效的案例进行检索后,总结发现法院认定协议无效的主要依据为:第一,《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四条属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第二,该协议不符合学校章程约定,损害了其他股东权益。例如(2020)鲁03民终3122号、(2015)滁民二终字第00486号案。

  (三)焦点分析

  笔者认为,上述关于“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的实践审判,其核心在于:第一,判断出资人是否有权进行“股权转让”行为;第二,在有权进行转让的前提下,再判断“股权转让”行为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三,该协议内容是否会因违反学校章程而归于无效。

  第一,出资人有权进行“股权转让”。虽然我国法律法规未对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数量进行限制,但多数地区仅允许将举办者登记为一个主体。实践中,多个出资人共同出资筹办民办学校,但仅将其中一个出资者登记为举办者的情况十分常见。在此情况下,多个出资人会签订上述案例中类似的联合办学协议,在协议中约定其出资金额及股份,并以此进入理事会或担任其它行政职务,来享有相应经营管理等权利。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举办者可以依法变更,其变更的实质内容为经营管理权等权利,其变更的常见形式为“股权转让”协议。由此类推,其他出资人在获得相应的经营管理权后,也有权以“股权转让”的形式进行变更。

  第二,“股权转让”协议并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教育本身便具有“公益性”特征,因而无论是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非营利性公办学校,都具有“公益性”这一特点,且这一特点并不因转让行为而改变。同时,依据《民法典》第八十七条之规定,非营利法人的出资人不取得利润。故非营利法人以不向出资人分配利润为特征,但“股权转让”协议中的“营利”与非营利法人中的“营利”存在区别,前者为“退出学校的经营管理收到的收益”,后者为“学校经营管理后的利润收益”。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特征并不意味着出资人不能从“股权转让”协议中获取收入。

  另外,该协议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十五条规定:“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违反管理性强制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形认定其效力”。《第九次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应围绕强制性规定所保护的法益类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交易安全保护等因素进行认定,并且列举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和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具体类型。如果强制性规定仅仅规范人们行为的方式、手段、时间、地点等外部条件,并不禁止其行为效果的发生,那么相关的合同效力应当得到维护。综上可知,效力性强制规定一般是指法律或行政法规对某一法律行为明确作出的否定性的效力评价。《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举办者身份变更需经过相应的行政程序,但出资人身份的变更程序并未有任何法律法规进行限制。因此,在出资人进行“股权转让”时,该协议并未违反《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即便认同举办者与出资者系同一主体,该条文也旨在规制举办者变更登记的行政程序,属于程序性事项。该条规定并没有直接表明违反该类行为的协议无效,也未直接否认该类行为在民法上的效力。因此,该条规定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最后,“股权转让”协议内容不因违反学校章程而归于无效。章程是举办者之间的组织性契约,是举办者与办学者和师生员工之间的格式合同。目前,学校章程的性质与效力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但学理界普遍认定,章程系内部约定,通常情况下对第三人不具有约束力。“股权转让”协议的受让方作为善意第三人,与转让方签订的协议效力不受章程影响。

  综上所述,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出资人进行“股权转让”时,该协议合法有效。在上述案例中,《XX学校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

  四、出资人身份及出资份额的认定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实际出资人在对该学校进行出资后,希望法院对其出资人身份及相应出资份额的事实进行确认,其目的在于以此向该学校主张相应的权利。但实践中,实际出资人能否向法院诉请确认其出资人身份及出资份额,各地法院未达成统一观点。

  (一)属于法院管辖范围的案例

  笔者在对出资人身份及出资份额的认定案例进行检索后,发现法院认为该诉请属于法院管辖范围的主要理由在于:出资人身份及出资份额的认定纠纷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因而属于法院管辖范围。例如(2021)豫16民终3091号、(2016)皖民终829号案。

  (二)不属于法院管辖范围的案例

  笔者在对出资人身份及出资份额的认定案例进行检索后,发现法院认为该诉请不属于法院管辖范围的主要理由在于:第一,出资人身份必须与举办者身份合为一体,无法割裂;第二,出资人身份及其出资份额的确认,属于事实确认,无法作为单独的诉讼请求。例如(2019)川01民终12294号、(2015)沪二中民四(商)终字第1161号案。

  (三)焦点分析

  笔者认为,虽然出资人身份不能等同于举办者身份,但实践中对出资人身份及出资份额的认定也无法律意义。其理由在于:

  第一,举办者不同于出资者,两者身份既可以重合,也可以分属于两个主体。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所谓举办者,应是指筹办设立民办学校的人,该身份的取得或丧失以行政许可为依据。但“股权转让”协议中的转让主体为出资人,出资人指向的是民办学校投入资金的人,该身份的取得以出资事实为依据。实践中,出资人与举办者虽经常同为一人,但出资人与举办人的身份属性不同,出资也不是举办者身份取得的前提条件,司法确认时不能简单的把出资人身份等同于举办者身份。法院对民事案件的管辖系基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出资人身份确认是出资人之间或出资人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举办者变更属于行政许可事项,确认举办者身份涉及行政机关,已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综上,法院不能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四条之规定,将出资者身份确认纠纷归为行政许可事项。

  第二,对出资者身份及出资份额的确认属于事实确认,无法律意义。理论上,依据诉的类型不同,可将诉讼请求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二是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给付义务;三是请求变更或者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股权转让”协议效力的确认与出资人身份及出资份额的确认不同,前者属于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确认,即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法律关系,而后者属于事实确认,事实确认属于法院应查明的事项,不能作为独立的诉讼请求。

  综上,当事人仅要求法院对其出资身份及出资份额进行确认时,虽然该诉请不属于行政许可事项,但也因缺少法律依据与法律意义而可能不被法院受理。在上述案例中,刘某在无法要求法院确认其出资人身份及相应出资份额的情况下,可要求法院确认《XX学校股权转让协议》合法有效,从而维护自身权益。

  五、结语

  各法院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出资人“股权转让”纠纷出现不同判决,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的滞后性。但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在出资人无法对该出资款的财产性权益以及确认其身份进行主张时,法院在对该“股权转让”协议效力进行认定时,应考虑到该协议内容实质上是对经营管理等权利的转让,在法无明文禁止且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充分肯定该协议的效力既可以激励出资人积极出资筹办非营利民办学校,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多元化多渠道的发展,也符合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大政方针和时代潮流。



点睛网在线培训| 如法网| 用户登录
湖南省律师协会版权所有,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湘ICP备15009664号
主办单位:湖南省律师协会 地址: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5号省司法厅综合楼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