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张骞
发布日期:2021-07-12  来源:湖南律师网  浏览次数:638

张骞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张名片。

“中国走上世界第一人”“丝绸之路”开辟者、西汉外交家张骞,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一条“丝绸之路”传奇的同时,也为自己在中国东西方交流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最早读张骞,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中原与西域各国的破冰之行,揭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序幕,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不仅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为后来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打下了基础。从此中原地区的丝绸、冶铁术、井渠灌溉法等开始向西传播,西域的葡萄、苜蓿、胡麻(芝麻)、胡蒜(大蒜)等农产品及毛皮制品,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被引入到中原地区。

再读张骞,是在太史公的《史记》里。在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里,《李将军列传》《大宛列传》等五篇列传中都留下了张骞的身影,“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汉方欲事灭胡……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乃封骞为博望侯”(引自《史记·大宛列传》)。

近距离读张骞,是四年前的金秋,在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昔时的博望侯,应该是声名远播,但现在显得有些寂寥。瞻仰过张骞生平伟迹展厅、凝望了石虎亭中的汉代石虎、在张骞墓前虔诚地燃起三柱心香。一路走过,历史中的张骞离我越来越近。值得庆幸的是,张骞公元前114年去世后,归葬故里城固,其墓葬一直保存至今。尽管沧海桑田,昔时的博望侯早已融为故乡的一堆封土。望着那块厚重的“汉博望侯张公骞墓”墓碑,张骞在满殿文武钦羡的眼神中从汉武帝手中接受汉节时的情景和张骞手持汉节在沙漠里艰难跋涉的身影,一一浮现在我眼前……

离开饶家营,回首远望,张骞又渐渐隐入历史中。一路上我不断为张骞庆幸,我庆幸张骞遇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可以说如果没有汉武帝的“欲事灭胡”,就没有张骞波澜壮阔的西域之行,张骞也就只能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郎官,湮没在官吏的历史长河中。庆幸之余,我更对张骞由衷的钦佩,我钦佩张骞的矢志不移和百折不挠,“经匈奴……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引自《史记·大宛列传》)。匈奴留,黄沙阻,张骞的西域之行,艰难可想而知。然而张骞不淫匈奴的富贵,不屈沙漠的威武,生死牢记自己的使命,捍卫汉节的尊严,纵万难亦不屈,虽九死犹未悔。最终“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引自《史记·大宛列传》)。孟子曾有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张骞可谓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大丈夫”。我们今天驻足城固,凭吊张骞在利益与权势面前不淫不移不屈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张骞勇于开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虽然张骞被岁月不断磨蚀和尘封,但他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如今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拓展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作为“一带一路”的支点之一,贯穿东亚和欧洲两个经济圈,不仅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而且能继续为促进沿线国家间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湖南桔城律师事务所    魏得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故乡的老宅

湖南省律师协会版权所有,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湘ICP备15009664号